
在臺灣,談房價,我們習慣從建商壟斷、投資炒作、土地供給談起,但有一個被長期忽略的結構性因素,才是真正撐起房價的深層力量——匯率政策。
過去十幾年,臺灣央行選擇壓抑新臺幣升值,以維持出口產業競爭力,卻未同步強化貨幣緊縮政策。結果是資金大量留在體系內,推升資產價格,讓房市難以回跌。這並不是單純的市場現象,而是一種「制度製造的資產膨脹」。
臺灣雖未明確實施像美國那樣的量化寬鬆(QE),但透過央行持續干預匯率、買美元、釋出臺幣,本質上等同於變相印鈔。資金氾濫的後果,不是在消費物價,而是在資產價格上。
一、壓抑升值,其實是放水的開始
為了穩定出口表現,臺灣央行多年來持續在外匯市場進場,買進美元、賣出臺幣,試圖讓新臺幣維持在「不強過頭」的水位。這樣的操作雖然短期有利出口企業,但也讓本地市場的基礎貨幣量持續膨脹。
根據統計,目前臺灣的外匯存底已超過 5,800 億美元,遠高於維持國際清算與金融穩定所需的水準。這些並非來自自然的貿易順差或民間資金流入,而是央行主動操作匯率的結果。
當央行買進美元、釋出臺幣,實際上就是讓本地市場資金供給增加。而這些資金流向哪裡?不是實體投資,也不是中小企業貸款,而是房市與股市這類風險性資產。這正是過去十多年,臺灣房價幾乎只漲不跌的根源之一。
二、歷史經驗:慢升值,反而引爆資產泡沫
1986 至 1990 年間,臺灣也曾歷經類似情況。當時新臺幣從 40 元緩升至 26 元,雖然是升值,但因步伐太慢,熱錢滯留國內,資金無處可去,紛紛湧入不動產與股市。臺北市地價三年內翻倍,1989 年房價單年漲幅超過五成。這場泡沫,成為電影《老狐狸》的時代背景。(延伸閱讀:季凡觀點》從「老狐狸」看臺灣財商教育)
這段經驗說明:若升值不夠果斷,反而會吸引投機資金滯留,讓資產價格被過度推升。反觀瑞士與德國,即便面對長期升值壓力,資產價格與經濟結構卻能維持穩定,原因正是匯率與貨幣政策配套得宜。
日本泡沫經濟的前期也與此類似。1985 年廣場協議後,日圓急速升值,卻未同步緊縮貨幣政策,導致資金快速湧入不動產與股票市場,最終引發泡沫崩盤。升值本身並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資金沒有被有效引導與吸收。
三、懂得理財的人早知道:不買資產就輸了
觀察臺灣的 M1B(狹義貨幣供給)可以發現,貨幣供給成長已與實體經濟脫鉤。即便實質薪資停滯,資金卻持續成長,流入房市與股市的規模逐年增加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不進場買資產,意味著個人財富會被通膨與資產價格上漲雙重侵蝕。租金漲、房價漲、現金報酬率低,最終讓年輕人、租屋族、中產階級都處於被動地位。
懂得看總體趨勢的投資人,關心的早就不是「房價什麼時候會跌」,而是「央行什麼時候會放手讓臺幣升值」。只要臺幣持續被壓抑,資金留在體系內,房價的結構性支撐就仍存在。
四、這不只是市場現象,而是制度結果
我們的社會普遍有一個敘事:「保護出口等於愛國」。當央行選擇壓抑臺幣升值,總能得到政策正當性的支持,因為這與護產業、穩經濟綁在一起。但問題在於,我們很少討論這種政策的代價與分配後果。
說明: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(WSJ)報導,新臺幣今年來升值約 12%,創三年新高,對臺積電、鴻海等出口大廠以及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壽險業造成實質損失。
央行的匯率干預並未公開透明。進場時間、操作規模、政策依據都缺乏民意監督。主流媒體與多數評論者往往聚焦於匯率對出口廠商的影響,卻少有人深入分析:這樣的政策,是否也在推高房價、壓縮中產、加劇貧富差距?
事實上,央行長期買進美元、創造新臺幣,使得市場資金氾濫、M1B擴張,是資產價格長期上漲的重要結構推手之一。只是這個推手隱藏在制度背後,不被多數人注意。
五、中產與年輕人,正在被制度排除
這套制度性安排所形成的後果是:資產擁有者持續擴大資本,中產與無資產者則被擠出市場。所謂「經濟榮景」,對於某些人來說是財富翻倍,對另一些人來說,則是無可跨越的階級斷層。
這樣的現象不是偶然。只要央行維持「壓升值、維持資金寬鬆」的雙重操作,資產轉移的趨勢就會持續。這不是市場失靈,而是制度選擇的後果。
在其他國家,貨幣與匯率政策常設有制度性問責。例如美國財政部每半年發布匯率政策報告,日本央行則需向國會定期說明操作原則。反觀臺灣,央行享有高度自主,較無足夠民意審議與監督。
六、我們該問的,不只是「房價會不會跌」
很多人問:什麼時候房價會跌?但真正的問題是:什麼時候臺幣會升值?什麼時候央行會調整制度?什麼時候我們能公開討論這套結構對分配正義的影響?
我們的討論不該只停留在「支持出口無可厚非」,而應進一步追問:是否可以在穩定產業的同時,也兼顧居住正義與財富流動?是否能讓貨幣政策不再只服務資本擁有者,而是整體社會的公平機制?
結語
臺幣若長期無法升值,房價就很難真正回落。這並非市場自然結果,而是制度選擇所造成的價格延遲與資產轉移。如果我們長期忽略這個結構問題,年輕世代恐怕只能在高房價與低幣值的雙重壓力下,疲於奔命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